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

概念掘金 | 六部门发布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哪些概念股值得关注?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观察 > 正文  2023-08-09 13:33:16 来源:格隆汇

​​今日,氢能源概念股尾盘拉升,截至收盘,京城股份涨停,厚普股份、蜀道装备涨超7%,雪人股份涨超6%,美锦能源涨超5%。消息面上,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

近年来,随着氢能利用技术发展成熟,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压力持续增大,氢能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氢能已经纳入我国能源战略,成为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选择。IEA数据统计,2021年全球氢气总产量达到9423 万吨/+5.5%,全球氢能市场规模达到1250亿美元,预计2030年氢气产量将达到17998万吨,年复合增速约7.5%。



(相关资料图)

国家标准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指南》系统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五个子体系,按照技术、设备、系统、安全、检测等进一步分解,形成了20个二级子体系、69个三级子体系。

《指南》提出了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重点。在基础与安全方面,主要包括术语、图形符号、氢能综合评价、氢品质、通用件等基础共性标准以及氢安全基本要求、临氢材料、氢密封、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氢安全通用标准,是氢能供应与氢能应用标准的基础支撑;在氢制备方面,主要包括氢分离与提纯、水电解制氢、光解水制氢等方面的标准,推动绿色低碳氢来源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在氢储存和输运方面,主要包括氢气压缩、氢液化、氢气与天然气掺混、固态储氢材料等氢储运基本要求,容器、气瓶、管道等氢储运设备以及氢储存输运系统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安全、高效氢储运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在氢加注方面,主要包括加氢站设备、系统和运行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加氢站安全、可靠、高效发展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在氢能应用方面,主要包括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氢气锅炉、氢燃气轮机等氢能转换利用设备与零部件以及交通、储能、发电核工业领域氢能应用等方面的标准,推动氢能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安全相关标准的制修订。

《指南》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部署了核心标准研制行动和国际标准化提升行动等“两大行动”,提出了组织实施的有关措施。


成本仍是关键因素


2020年,我国正式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氢能战略地位也日益获得认可。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氢能的战略定位: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也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氢能产业目前处于从0到1阶段,成本是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绿氢目前的生产成本较高。当前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下,制氢、储运、分销、乃至终端利用环节均面临成本高的问题。随着氢能未来发展前景的逐步明确,以及各项鼓励发展和支持政策的出台,氢能产业各环节在过去两年均取得一定进展。

天风证券预测,到2025年,绿氢制备单位成本有望下降至14.46元/kg,较2022年下降65%;

到2030年,绿氢制备单位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至8.88元/kg。分维度对比绿氢与蓝氢、灰氢的经济性看,绿氢与蓝氢有望在2025年平价,与灰氢有望在2025-2027年平价。

供给端方面,发展绿氢制氢为解决风光大基地带来的新增发电量消纳问题的解决手段之一,将与锂电、光热、液流等多种储能手段和特高压向东部输电共同发展。

需求端方面,中国是全球氢气需求量和生产量第一大国,年需求量及生产量均占全球30%左右,且未来中国氢能需求量仍将持续增长,因而带来了绿氢制氢环节的发展契机。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能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到2060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


氢能建设进入快车道


202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氢能产业关键材料国产化快速提升,氢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氢能行业处于从产品验证到商业模式形成以及规模化发展的临界点,随着氢能在制储运用各个环节的技术能力和市场空间再获新进展,预计后续会有氢能应用渗透率将会进一步提升。

同时,全球氢能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截至2022年底,全球氢能领域的直接投资额近2500亿美元。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该投资总额将升至5000亿美元。到2050年,全球范围内氢能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提高到18%,氢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美元。

国泰君安指出,中国氢能规划明确,产业周期已开启,绿氢项目呈现高景气度,电解槽需求快速增长,上游制氢端率先受益。增长动能将自上而下逐级传导,叠加来自终端应用侧的深度脱碳需求,有望带动氢能产业链各环节设备放量。

中信建投也表示,氢能是能源革命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利用非化石能源电力、提升电气化率方面具备广阔应用潜力,是电力的重要补充。从现状到“达峰”到“净零”,氢的利用规模有望实现3倍以上的增长,接近1亿吨每年。建议关注:

(一)在产业发展仍处于导入期,政策扶持力度和节奏非常关键,竞争格局远未明朗的当下,考虑到产业发展政策对技术进步的高度需求与直接推动作用,关注技术优势相对明显的标的:亿华通,雄韬股份,东岳集团(化工组覆盖),中材科技,厚普股份等;
(二)考虑到未来可再生能源制氢是氢生产的主流技术路线,关注光伏、风电及新型电力系统的优质标的: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运达股份、明阳智能、新强联、金雷股份、大金重工、国电南瑞、许继电气、中国西电、思源电气、新风光、智光电气等;
(三)考虑到部分车企、设备企业在氢燃料电池方面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储备,关注长城汽车、上汽集团、潍柴动力(汽车组覆盖),冰轮环境(机械组覆盖)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