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诗中描述的,正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徽派民居,那白墙黛瓦、马头翘角,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勾勒出幽远雅致的水墨画,古意斑斓又清新爽目。
徽派民居,特指明清时期徽州的民居,亦称徽州古民居,主要分布于古徽州地区,即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和婺源县。其特点是: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山墙造型别具一格,天井庭院紧凑通融,梁架结构奇巧多变,雕刻装饰精致优美。
徽商成就了民居。明朝中叶,徽商已经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集团之一,在家乡争相建造住宅。徽州地产良材巨木,也为造房提供了必备条件。没有徽商,就不可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去建造美庐豪宅;不是美庐豪宅,也就不可能历经几百年遗存至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徽派民居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讲求风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个天井,中有隔扇、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四进或多进,结构均如此,一进套一进,屋套屋。
徽州男人大多在外经商或为官,家中留下老人妇孺,为了防盗防火,住宅多是高墙深院小窗,对外封闭隔绝。外墙高于屋面,低处不开窗,高处偶有小窗。砖木结构,多为二层楼房。盖房先立构架后砌墙。梁柱式的构架以穿斗为主,穿斗、抬梁组合式为辅,节点榫卯结合,有“墙倒屋不塌”之效。木柱架在石础上,硬山式,无台基;二楼天井一侧置飞来椅。
马头墙,又叫封火墙,指墙之间的墙垣高耸出房屋,形如马头,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融合了古人智慧,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可阻断火势蔓延。此设计颇为讲究,一般为“金印式”或“朝笏式”,以显示主人对读书或做官的追求。
双层屋檐的来源。据传,宋太祖亲征到了歙州,遭遇大雨,建议当地人在短檐下再修一道屋檐,以便过往行人避雨,从此就有了双层屋檐。传说归传说,且看白色墙壁上凸出的青灰色双檐,的确让建筑外观平添了几分美感。
天井,徽派民居的又一特色,由正屋和高墙围合而成。天井檐口有水枧,四周瓦面向内倾斜,雨水沿瓦面流入水枧内,水枧沿内壁而下,将雨水排入地下,俗称“四水归堂”,寓意“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天井地面用石板铺砌,便于清洗,具有采光、空气流通和排水等功能。庭院内设置假山、盆池、花坛,使住宅和润阴凉,高雅深邃,充满纤尘不染和隐逸闲适之意境。
徽派民居既讲究外形恢宏奇伟,也追求室内装饰富丽堂皇、流光溢彩。木、石、砖雕刻,成为著名的“徽州三雕”——木雕用于梁架、立面木作和门窗等附属构件;石雕用于室外、露天装饰、门窗楣罩和漏窗等;砖雕则用于门楼、门罩、八字墙等处。图案取材多样,包括掌故传说、飞禽走兽、花卉祥云等。雕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栩栩如生,细节细腻繁复,工艺精湛,表现出徽派民居庄重华丽而又活泼多姿的风格,彰显出徽州艺人的高超技艺。
白墙黛瓦,黑白辉映,双层屋檐,增加了空间层次和色差呼应的韵律美,造就了徽派民居的特殊气质,也造就了至今精彩纷呈的古村落建筑群,其中当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最为著名。2000年,西递、宏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徽派民居“是人类古老文化的见证,是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关键词:
质检
推荐